返回中国美学国际网站主页热烈祝贺中国美学国际网站开通

国际了望栏目,敬请关注!
  太极链=文本交换(高达10:1交换率)+统计(有区分省份、网络访问的特色)+太极排行榜  欢迎来稿--参与有关美的研讨!有事来信,欢迎来稿。点!
国际了望栏目,敬请关注!

音乐美学备忘录

接受障碍:观念的还是生理的?--赵晓生与汪济生的对话录

《中国音乐报》记者 赵健伟

记者:在当前的音乐创作中,似乎存在着这种境况:严肃音乐创作中的所谓现代派作品在远离听众的高山上傲然独白,往日给人美感的古典音乐,已在一片反传统声中被撕裂。人们渐渐发觉用觉醒的现代理性所构成的音乐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片情感的冰凉和冷漠,甚至连很多搞专业音乐的人都接受不了。不少作品昙花一现,在极小的圈子里亮相一番后就被人遗忘,缺乏生命力。对此,我很想听听两位的高见。


赵晓生(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我以为,人们对某种音乐能否接受主要是个观念问题,也就是说取决于接受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而判断一部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也不能以听众的多少来决定。艺术有不同的层次,也有不同的圈子,每种艺术都有其特有的对象。当代社会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多样化,每个艺术家都可用不同的手法表现自己。


汪济生(上海复旦大学艺术教研室青年教师);

看来我并不同意赵先生的的话。我以为,目前很多人对现代派音乐的厌弃心理并不能用审美或价值观念来解释。依我看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音乐从形态结构上违背了人的听觉生理基础,从而导致了听众对它的本能抗拒。我并不反对创作中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但这里有一个基质的问题,即:人们对音乐的接受首先是通过人的感官系统,而听觉系统本身有着相对稳定的接收机制。我认为现代派音乐的最大弱点就在于无视接受者的听觉生理机制的内在规定性。


赵晓生 :

我并不认为如此。因为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听见过任何一部作品是由于人的听觉生理受不了而被厌弃的。从本质上讲,除了超声波和超低波之外,任何可听范畴的音高,其任何组合都能为人的耳朵所接受。所以从生理角度出发谈这个问题是站不住脚的。关键还在于人的观念而不是生理因素。

汪济生

看来你对观念过于器重了,我想人的很多物质性是观念根本无法改变的。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并没有改变人的性功能;同样,毒品砒霜也不会由于人的观念更新而成为滋补品。这一切之所以不可能就在于人的生理基础的本质规定性。音乐也是这样。音乐美首先存在于听觉器官本身的物质结构中,而观念只是一种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规定。然而现代派音乐的毛病就在于用理性的哲学化构造取代了人的自然状态中的纯情流露。流行音乐之所以在全世界成为听众面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关键就在于它首先能作为一种最佳听觉状态而被人自然接受。


赵晓生

不过,请汪兄不要把艺术作品仅仅视为是一种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东西,要知道,艺术首先是一种精神需要,而精神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


汪济生

大家都读过《红楼梦》,它算是什么层次?还有巴尔扎克的小说,大思想家恩格斯从中获得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一般读者所获得的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情调。我觉得我们不能把对艺术上的精神需要和情感及生理上的需要加以对立化,我认为最佳的音乐作品就是既能满足人的听觉生理需要,同时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我以为象贝多芬、肖邦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一大批十九世纪作曲家就是如此。。。。

谈话至此巳近午夜,两位先生的坦诚交谈引起记者的如下思绪

1.对现代派音乐的接受与否是不是由观念决定的?
2.人对音乐的接受和欣赏有没有听觉生理上的规定性范围?
3.现代派音乐在创作语言上究竟是违背了人的听觉生理机制,还是随着观念的改变而会被广泛接受?它遭受冷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4.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出路何在?欢迎广大读者来稿参加讨论。


说明:此文载《中国音乐报》1989年1月13日,是《关于现代音乐语言问题的讨论》系列文章第1篇。


返回中国美学国际网站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