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中国美学国际网站主页

《马艺星中国画网》www.tftftf.com

点击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网站

 

关于《系统进化论美学观》的札记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学生 张 欢

几个问题的解决

 
1. 关于一级反射的差异性
一级反射从表面上看到的似乎非单纯作用的情况其实也就归结为生命体本能的、无条件反射所体现出的差异性。本能只是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它本身不能代表一种绝对的标准。一级反射性的风格特点来源于他们的生理差异。 (参见原著P407)

2. 关于介质的两重性
在考虑了三级反射的形成机制后,我认为"介质"一说还算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区分手段。我原先以为的反射转化的问题也在书中找到了应证。那么,这"两重性"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并不是介质带有两重性,而是反射的层次本身发生了转化。那么介质也就相应地改变了性质。 ( 参见原著P398)

一点读书笔记

  书中P5谈到婴儿会在音乐中有趣地压抑苦恼。这是一种本能还是好奇?还是说好奇就是一种本能?

  书中153页讲了味觉活动的三种后果。它的判断标准好像不是很全面。尤其对于第三种情况:当味觉感受器所受到的刺激量超过它所能够鉴别承受的一般量,而需要它作出一定程度的努力时,久而久之就会使它获得功能的进步。可是往往也有这种情况:如果刺激量过大,非但不利于味觉活动的进化,相反会使其钝化。

  由书中P221:关于和声有没有音色。我认为有。因为音色本身是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的,各种声音的音色是由声源本身的质地属性所决定的。钉子落在木版上和落在石板上的声音一定是不同的。其实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许多音色都是和声发出的。所以,谈和声的音色还是有意义的。

  见书P221:"两个在时间上先后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单纯音,都可以说音色为零。"这里所说的音色等于零是一个数值还是指没有音色?

  见书P221:"或者勉强可以说音色就等于音高。"这种说法似乎不太科学。音色与音高大相径庭。

  P223这里谈到了声音的五要素的理解。我想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不是该把音强该成响度。声强其实牵涉到了声波的总能量问题,在描述声音的性质上似乎与其它四个不在同一个层面。


  其次,分别来看,音密可以理解为声波的空间分布效果;音长可以理解为声波的时间分布效果;响度由声波的强度、传播的介质、声源和接受者的距离有关;音高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音色则应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是一种属性,仅此而已。所以,对于P224、225页中关于音色的说法,我不太理解。

  P235谈到对于黑格尔观点的不同意见,我也不太同意黑格尔的说法。内容也未必一定要用乐词来表现。比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其中的马赛曲变奏就表示法军正步步进逼,后来的一大段以小提琴为主的拉奏就形象地反映了法军节节败退的情形。

一点感受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首先是对于纯味觉感受、纯视觉感受、纯听觉感受、纯中枢美感等概念的阐述。"谋生和游戏活动"等概念的提出我也非常赞同。这多少牵涉到了美的主客观问题,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问题。其实不论是纯视觉游戏、纯听觉游戏还是其他,之所以久久不能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自这种意图的产品还比较少,在那个年代来看或许比较生僻。但随着绘画、音乐中许多流派(如印象派、摇滚)的广泛引进,纯形式的东西好像并不难想象或理解了。
  但是,我仍然有一个疑惑。对于追求纯感官刺激的艺术有没有生命力?另外一方面,纯感官的东西,往往是在多数人接受的情况下才谈它的存在与流行,很多人欣赏印象画、抽象画都是首肯它的,它们是由于被认定为美才凝固下来的吗?
  我的第二大收获应该是这样的:美的物质性固然需要考虑,但事实上,美所引起的歧义并不是由于忽视这点而产生的。一开始提出的感性的评判标准我很赞同。我们往往脱不开标准的巢臼,如果要说美是一种感受性的东西,那由感受来评价它又有什么不妥呢?  
  2002.2 张 欢

点击,返回中国美学国际网站主页

 《中国美学》国际网站2000.12中国上海 版权所有复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