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返回中国美学国际网站主页

《马艺星中国画网》www.tftftf.com

点击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网站

 


上海市美学学会前任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姚全兴


   二十多年前,汪济生曾以系统地建构自己的独特的美学观的专著,引起过美学界的注意。然后是多年出国,几乎从美学界销声匿迹。当他从海外回来后,虽然对美学仍然情有独钟,但治学的理路,似乎变化不小。近年以来,他的“攻击性”,似乎越来越明显;攻击的“规模”,似乎也越来越大。从一篇又一篇批评性论文,发展到长篇大论的批评性专著。两年前读汪济生的《经典人类起源说新辨——对学术界、美学界一块研究基石的质疑与重构》,强烈的感觉尚未淡忘,现在又读到了他的这部新书稿《实践美学观解构——评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品读之中,在再一次感到强烈冲击的同时,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他治学为文内容转化的心路历程。但这些在他的书稿行文间已多少有所披露,我也就不再絮言。还是看看眼下他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
   如其书名所示,这本书的内容是对李泽厚实践美学观的批评。虽然以专著的规模批评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我在别处尚未见到,但毕竟,批评实践美学近年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关键还在于,是否有什么出新和独特之处。相对于国内其他美学学派而言,逻辑性较强、结构较为完整,可以说是李泽厚美学学说的显著特点。汪济生知难而进,在这本书中,他从逻辑性的检视入手,对李泽厚美学学说进行了全流程的审视和解构。这需要不同一般的胆识和眼力。这部著作果然思维缜密而行文犀利,使人在司空见惯的那些思想资料后面,发现了一个有创见的、甚至有学术颠覆性的意义世界。
   这部著作虽然是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批评,但也可以说是汪济生建设性地阐述自己美学观的专著《系统进化论美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配套著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几部著述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互呼应关系。我认为,这显示出他在学术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尖锐的批判性、突出的创造性和坚实的科学性为特征的一以贯之的体系,非常可贵。
  这部著作尤其展示了汪济生在批判性方面的三个显著特点:周密性——对李氏体系的逻辑失误进行了地毯式地搜检;新锐性——对李氏的失误进行了许多人所未见、人所未言、思路独特、论据充分的揭示;纵深性——对李氏许多错失的成因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追踪,找到了其共同的根源。
   所以我认为,这部著作是以创新的建构为背景的,具有创见的美学批评著作。它的出版,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且应该会大有益于我国美学研究从困惑、混沌、胶着状态的摆脱,向前推进。
   还是让这部著作自己来说话吧。
                              2006年11月


序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夏中义


 
为济生兄新著序,我很乐意,因为有话可说。
济生兄是我的师弟,在丽娃河畔相逢四年。我77级、他78级,相继入读华东师大中文系仅差半年。但真正彼此相识已是1982年春,我留母校执教不久,以青年助教的名份,遵命审阅,实是拜读济生兄的本科毕业论文——这便是后来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系统进化论美学观》一书,作该社“文艺美学丛书”之一种,于1987年问世。
一个本科生撰毕业论文,出手便是大书一部,洋洋四十万言,后又承蒙国内最高学府的权威出版机构之青睐,不能不说,这是中国高校在八十年代才有的奇迹。或曰,华东师大也因为在八十年代屡出类似的奇人奇观,蔚然而成中外学界瞩目的学术重镇。北大教授陈平原曾坦诚忆及,当时北大中文系只有一个“假想敌”,这就是华东师大——这个“当时”,便是八十年代。
  丽娃河在八十年代犹如摇篮,哺育了两个将入史册的学子群落:青年作家群与青年评论家群。后者为母校的学术形象增色不薄。钱谷融先生甚至直言,他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相当程度上是被其门下的弟子放大的,诸如许子东、王晓明、李劼、殷国明等。这张名单已亮出如上学术群落的中坚阵容。
  不错,与注重现代文学研究暨当代文学批评的许、王、李、殷们相比,济生兄的名字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曝光率”稍逊风骚,这除了相关学科背景因素外(美学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最“火暴”),另一缘由是他留学东瀛,埋名隐姓近十年,险些让本土语境忘了其存在,仿佛不知他在何时何地被无声息地蒸发,没了也就没了。其实,着眼于学术史,这无须惊诧,因为学术史从来是认学重于认人的。某姓氏所以被学术史所铭记,无非是他(她)在某学科做出了无愧先哲又迥异时贤的实绩,以致学术史在展示其演化链条时,不得不正视该链条在给定时空赖以连缀的关键一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愿说,当后人在书写八十年代原创性美学理论时,他(她)不能不重读济生兄在1982年脱稿,又在1984年和1987年分两次付梓推出的那部书。
诚然,我这次欣然命笔,是为了庆贺济生兄又有新著诞生,旨在从逻辑层面系统解构李泽厚美学。这是人人皆曰很值得做,但又颇少人敢做的事。这活儿,又偏让济生兄揽上了。
   我是主张对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暨美学史多做个案研究的。其间,李泽厚美学作为绕不过去的历史性存在犹如太行,亟需愚公及其子孙斗胆移山不已。济生兄的特点在于他是实干派,而不是将下巴蹭在镢柄上,只喝令他者劳作。这对当下语境而言,已比什么都重要。君不见堂堂学界,而今尚存几人是从墨水瓶蘸出血汗来治学的?或许这太古典了,现在不时兴了。但济生兄新著的每一字、每一句,则无疑是他从研究对象的每一道或细微或粗砺的逻辑裂隙中,硬抠出来的。你可以不认同他的路径与论述,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确凿耗了苦功。
   在此,我很想说的另句话是:若济生兄日后能多一缕学术史的眼光,则他审视李泽厚时的神色就不至于一味苛责,恐怕也会流露某种历史洞察者的理解之温情。此言当愿与济生兄共勉。
           
2007年早春于沪上学僧西渡轩

  这本书的近十万言的缩写本名为《美感的结构与功能》,于1984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四十万言的全稿本《系统进化论美学观》于198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实践美学观解构——评李泽厚的《美学四讲》

实践美学观解构——评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封面图片


 
( 汪济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32万字)
本书是作者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批评专著,是一部以创新的建构为背景的,具有创见的美学批评著作。全书共分四篇:导论篇、本论篇、结论篇和论争篇。本书获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目        录


序/1姚全兴
序/1夏中义
自序/1
引言/1

I.导论篇 李泽厚实践美学观概述
1.李氏概念系统的演绎过程/3
(1)前提阶段/3
(2)美的形成阶段/5
(3)美感的形成阶段/7
(4)艺术的形成阶段/9
2.李氏概念系统的逻辑起点及核心命题/12
Ⅱ.本论篇 李泽厚实践美学观概念系统考察
1.对美论部分有关命题的考察/19
(1)关于“社会美”问题/19
A.对李泽厚社会美观论述文本的分析/19
a.关于所谓“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23
b.关于所谓“历史尺度”/38
c.关于所谓“技术工艺和生活韵律”/43
B.对李泽厚形式美观的变动及其轨迹的分析/51
C.对李泽厚社会美观问题的小结/61
(2)关于“自然美”问题/65
A.对李泽厚自然美观论述文本的分析/66
a.关于所谓“广义自然人化”及其逻辑内涵的“广义”
推导/66
b.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所谓“历史尺度”/76
c.关于李氏自然美观论述文本的几条“余论”/90
B.对李泽厚自然美观问题的小结/98
2.对美感论部分有关命题的考察/107
(1)关于“建立新感性”问题/107 
A.对于“感官的人化”的考察/108
a.所谓感官的“复杂”与“主动”/109
b.所谓感官的“生理性退化”和“非生理性进化”/112
c.所谓感官的“感性的社会性”/116
d.所谓五种感官的“人化”差异/119
B.对于“情欲的人化”的考察/125
a.人和动物间的所谓的“性”和“爱”的区别/125
b.作为“情欲人化”的“媒介”的所谓理性的“渗透”和
“积淀”/129
c.所谓“美感的矛盾二重性”/135
(2)关于“审美的过程和结构”问题/142
A.“准备阶段”中的问题/145
a.关于“审美态度”/145
b.关于“审美注意”/147
B.“实现阶段”中的问题/151
a.关于“审美感知”/155
b.关于“情感”/157
c.关于“想象”/160
d.关于“理解”/163
C.“成果阶段”中的问题/167
(3)关于“审美形态”问题/169
A.类别区划原则的有违同一/170
B.类别间内容的交叉重复/174
C.局部内容与整体框架的冲突抵牾/176
3.对艺术论部分有关命题的考察/181
(1)关于“形式层与原始积淀”中的问题/183
A.“时空感”、“节奏感”问题上的自相抵牾/186
B.“生理感官”、“生物学化”问题上的出尔反尔/193
C.“原始积淀”问题上的双向游离/201
(2)关于“形象层与艺术积淀”中的问题/208
A.“巫术与艺术”、“劳动与审美”两组关系的非并列性/208
B.“形象层”与“情欲人化”的非对应关系/212
C.“建立新感性”中“途径”与“手段”的前后抵牾/214
(3)关于“意味层与生活积淀”中的问题/217
A.意味层与形式层、形象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217
B.生活积淀与原始积淀、艺术积淀的难以共生、共存的
关系/222
Ⅲ.结论篇 李泽厚实践美学观概评
1.错误与紊乱的“逻辑起点”——“扣错位置的第一颗纽扣”/231
2.错择逻辑起点的缘由——欠缺、愿望和诱因的合成/234
3.择错逻辑起点的连锁反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42
4.自然是生命与美之母,抑或劳动实践是生命与美之母——
“误认奶娘作亲娘”的美学/247
Ⅳ.论争篇 关于实践美学的若干论辩
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267
——从实践派美学的一个理论窘境谈起
拒绝与科学俱进,“实践美学”何以走向实践/281
——就“自由自觉的劳动”等概念回复张玉能先生
附:劳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兼与汪济生同志商榷(张玉能)/295
自然美:自然的人力化,还是自然的宜人化/304
——从解构李泽厚的“广义自然人化说”人手
隐匿在“哲学”面纱后的“广义自然人化说”/319
——对徐碧辉君的批评的几点回复
附:也说“自然的人化”——与汪济生君商榷(徐碧辉)/337
后记/351

点击,返回中国美学国际网站主页

  《中国美学》国际网站2000.12中国上海 版权所有复者必究